- 【药品名称】:
- 盐酸帕罗西汀片
- 【药品编码】:
- Y00000015610
- 【适 应 症】: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等。通常表现为继发于显著或持续的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演场合的畏惧,从而导致回避。
治疗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本品可防止抑郁症、惊恐障碍和强迫症的复发。
- 【药品规格】:
- 20mg(以帕罗西汀计算)。
- 【用法用量】:
口服,建议每日早餐时顿服,药片完整吞服勿咀嚼。
成人:
抑郁症:
一般剂量为每日20mg。服用2~3周后根据病人的反应,某些病人需要加量,每周以10mg量递增,根据国外经验每日最大剂量可达50mg,应遵医嘱。
强迫性神经症:
一般剂量为每日40mg,初始剂量为每日20mg,每周以10mg量递增。根据国外经验每日最大剂量可达60mg。
惊恐障碍:
一般剂量为每日40mg,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根据病人的反应,每周以10mg量递增,每日最大剂量可达50mg。一般认为惊恐障碍治疗早期其症状有可能加重,故初始剂量为10mg。
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
一般剂量为每日20mg,若对20mg无反应的患者可根据病人临床反应,每周以10mg量递增,根据国外经验每日最大剂量可达50mg。剂量改变应至少有一周的间歇期。
本品与所有的抗抑郁药一样,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病人应治疗足够长时间以巩固疗效,抑郁症痊愈后应维持治疗至少几个月,强迫性神经症和惊恐障碍所需维持治疗的时间更长。停药方法与其他精神科药物相似,需逐渐减量,不宜骤停。
帕罗西汀的停药
和其他精神药物一样,本品一般不宜突然停药(参见【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部分)。近期临床试验中采用的逐渐减量停药方案是:以周为间隔逐渐减量,每周的日用剂量比上周的日用剂量减少10mg,每周减量1次。
当日用剂量减至每日20mg时,病人按该剂量继续用药1周,然后停药。如果减量或停药后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可以考虑恢复到前次的用药剂量治疗。然后,医生可以继续进行减量方案,但减量的速度要更加缓慢。
肾/肝功损害:
由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ml/分)或肝损害的病人,服用本品后血药浓度较健康人高。因此推荐剂量为每日20mg,如果需
- 【不良反应】:
下面所列的不良反应中,有些可能会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减轻或减少,一般不会导致停止治疗。下面按系统器官分类及发生率列出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定义为:很常见(≥1/10),常见(≥1/100,<1/10),不常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很罕见(<1/10,000),包括个别报道。常见和不常见事件的发生率一般根据临床试验中帕罗西汀治疗组病人(>8000)人群的安全性汇总资料来判断,一般是指与安慰剂组相比额外增多的发生率。罕见和很罕见事件一般根据上市后资料来判断,是指报告率而不是真正的发生率。
血液和淋巴系统
不常见:异常出血,主要见于皮肤和粘膜、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结病、紫癜症;
罕见:异常红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出血时间延长、嗜酸红细胞过多、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增多、淋巴水肿、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小细胞性贫血、单核细胞增多、正常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
免疫系统
很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包括类速发过敏反应和血管水肿)。
内分泌系统
罕见:糖尿病、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
很罕见: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代谢和营养
常见:胆固醇水平升高,食欲减退、体重增加;
不常见:浮肿、外周性水肿、SGOT升高、SGPT升高、口渴、体重减轻;
罕见:碱性磷酸酶升高、胆红素血症、BUN升高、肌酐磷酸激酶升高、脱水、γ-球蛋白升高、痛风、血钙过多、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高钾血症、高磷(酸盐)血症、低钙血症、低血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酮症、乳酸脱氢酶升高、非蛋白氮(NPN) 升高。
报告的低钠血症主要见于老年病人,有时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所致。
- 【禁忌】:
已知对本品及其赋形剂过敏者禁用。
本品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利奈唑胺,一种可逆,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亚甲蓝(次甲基蓝))或在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结束后两周内使用。同样,在以本品进行治疗结束后两周内亦不得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详见【药物的相互作用】)。
本品不能与甲硫哒嗪合用。因为与其他抑制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450 2D6的药物一样,本品可引起甲硫哒嗪的血浆浓度升高(见【药物相互作用】)。单独使用甲硫哒嗪可导致QTC间期延长,并伴有严重的室性心律不齐,例如心电图表现穗尖现象(波峰扭曲)和猝死。
本品不应与哌迷清(pimozide)合并使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 【注意事项】:
警告
临床病情恶化和自杀风险:
成人或儿童重度抑郁症(MDD)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都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恶化和/或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自杀倾向),患病期间这种危险性持续存在,直至病情得到显著缓解。自杀是抑郁及某些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已知风险,这些疾病本身就是发生自杀最强烈的预测因子。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抗抑郁药治疗的早期会诱导某些患者病情恶化和出现自杀倾向。抗抑郁药物(SSRIs类和其他种类)的短期、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在儿童、青少年以及青年患者(18-24岁)中,这些药物会增加重度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自杀倾向)。抗抑郁药物的短期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较,在24岁以上的成人患者中自杀风险没有升高,在65岁以上的成人患者中自杀风险反而有下降。
在儿童和青少年重度抑郁症、强迫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中,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资料,包括了9种抗抑郁药物,在4400例患者中进行的24项短期临床试验。在成人重度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中,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则包括了11种抗抑郁药物,在超过77000多例患者中进行的295项短期临床试验(中位持续时间为2个月)。不同药物之间的自杀风险不同,但几乎所有试验药物在较年轻患者中的自杀风险都有升高的趋势;不同适应症之间的绝对自杀风险也不同的,以重度抑郁症的发生率为最高。
在年龄分层以及各适应症之间的风险差异(药物与安慰剂之间)相对稳定,这些差异详见表1(每1000例治疗患者中自杀例数的药物-安慰剂差异)。
表 1药物与安慰剂在不同年龄分层的自杀风险发生率差异
年龄范围(岁)
每1000例治疗患者中自杀例数的药物-安慰剂差异
与安
- 【存放条件】:
- 遮光,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