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名称】:
-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 【药品编码】:
- Y00000015299
- 【适 应 症】:
治疗抑郁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 【药品规格】:
- 10mg(按C20H21FN2O计)
- 【用法用量】:
用法:口服,可以与食物同服。
用量:
抑郁症
每日1次。常用剂量为每日10mg,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每日最大剂量可以增加至20mg。通常2~4周即可获得抗抑郁疗效。症状缓解后,应持续治疗至少6个月以巩固疗效。
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每日1次。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日5mg,持续一周后增加至每日10mg。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剂量还可以继续增加至最大剂量每日20mg。
治疗约3个月可取得最佳疗效。疗程一般持续数月。
老年患者(>65岁)
推荐以上述常规起始剂量的半量(5mg)开始治疗,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0mg。
儿童和青少年(<18岁)
本品不适用于儿童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
肾功能降低者
轻中度肾功能降低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降低的患者(CLCR<30ml/分钟)慎用。
肝脏功能降低者
建议起始剂量每日5mg,持续治疗2周。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剂量可以增加至每日10mg。建议对肝功能严重降低的患者需注意并进行特别谨慎的增加剂量。
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慢代谢者
对于已知是CYP2C19慢代谢的患者,建议起始剂量每日5mg,持续治疗2周,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可将剂量增加至每日10mg。
停药
应避免突然停药。需要停止本品治疗时,应该在1~2周内逐渐减少剂量,以避免出现停药症状。
每日20mg以上剂量的安全性还未得到证实。
-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1~2周,持续治疗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会降低。
根据器官系统分类和频率,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药物的已知不良反应,且在艾司西酞普兰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或上市后自发报告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列于下表:
发生率是由临床试验获得;所列的发生率未经安慰剂校正。发生率的定义如下: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至<1/10),偶见(≥1/1,000至<1/100),罕见(≥1/10,000至<1/1,000),十分罕见(<1/10,000),未知(不能通过已有的数据估计)。
系统器官分类
发生率
不良反应
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
未知
血小板减少
免疫系统疾病
罕见
速发过敏反应
内分泌失调
未知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代谢和营养失调
常见
食欲降低、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 【禁忌】:
1.对本品活性成份或任一辅料过敏者禁止使用。
2.禁止与非选择性、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参见【警告】和【药物相互作用】)。
3.禁止与利奈唑胺合并用药,详见【药物相互作用】。
4.禁止与匹莫齐特合并用药,详见【药物相互作用】。
5.在已知患有QT间期延长或先天性QT综合征的患者中,禁止使用本品。
- 【注意事项】:
1.临床症状的恶化和自杀风险
患有抑郁症的成年和儿童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抗抑郁药,他们的抑郁症状都有可能恶化,并有可能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自杀倾向)以及行为异常变化,这种风险可能一直会持续到病情发生明显缓解时为止。已知抑郁和某些精神疾病与自杀风险有关,并且这些精神疾病本身为自杀的最强的预兆。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有这些的担忧:在某些患者治疗早期抗抑郁药可能对诱导抑郁恶化,以及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中起着作用。抗抑郁药(SSRIs和其它)短期安慰剂对照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在患有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18-24岁)中,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增加了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但短期的临床试验没有显示,在年龄大于24岁的成年人中,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增加了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在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使用抗抑郁药后,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有所降低。
在患有抑郁症、强迫症或其它精神疾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共计24项短期临床试验,9种抗抑郁药,超过4400例患者)和在患有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的成年患者中进行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共计295项短期临床试验[中位持续时间为2个月],11种抗抑郁药,超过77000例患者),各种药物引起的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大部分的药物研究显示出较年轻患者自杀想法和行为风险增加的趋势。在各个不同的适应症中,自杀想法和行为的绝对风险不同,在抑郁症中的绝对风险最高。虽然在各个适应症中的绝对风险有所不同,但是在不同适应症的年龄层中的风险相对稳定。下表提供了风险差异(每1000名患者中药物和安慰剂治疗产生的自杀想法和行为风险差异的倒数)。
年龄范围 每1000名患者中药物和安慰剂治疗产生的自杀想法和行为风险差异的例数 药物与安慰剂相比增加的例数 - 【存放条件】:
- 30℃以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