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药品名称】: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药品编码】:
Y00000012802
【适 应 症】: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按受过至少一个标准的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药品规格】:
50mg
【用法用量】:

静脉使用
1)成人
本品应在抗肿瘤治疗方面有经验的合格的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强烈推荐本品只能静脉给药。虽没有静脉旁给药引起重度局部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导,但是必须避免意外的静脉旁给药。
推荐的剂量是每25mg/m2体表面积的磷酸氟达拉滨,每28天静脉给药连续5天,每个小瓶用2ml注射用水配制,使配制的溶液中含有25mg/ml磷酸氟达拉滨。(参见【注意事项】)
将所需剂量(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抽入注射器内。如果是静脉推注,需再用0.9%生理盐水10ml稀释;如果是静脉输注,将抽入注射器内的所需剂量用0.9%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脉输注。输注时间30分钟。
治疗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治疗的效果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对CLL患者,磷酸氟达拉滨应一直用到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完全或部分缓解,通常需6个周期),然后方可停用。
2)肾功能不全
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应作相应的调整。肌酐清除率为30-70ml/min时剂量应减少达50%,且要严密监测血液学改变以评价药物的毒性。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见“注意事项”。如果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应禁用本品治疗。

【不良反应】:

基于静脉内使用磷酸氟达拉滨的经验,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热、寒战和包括肺炎的感染。其它常见的报告事件包括水肿、不适、疲倦、虚弱、周围神经病变、视力障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胃炎和皮肤皮疹。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过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已经有引起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导。
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和与药物明显相关的不良反应按人体系统分类列出如下。它们的发生频率(常见≥1%,少见≥0.1%但<1%)是依据临床试验的资料,而没有考虑与磷酸氟达拉滨的因果关系。罕见的不良反应事件(<0.1%)的发现主要来自上市后的经验。
1.全身
常见报告有发热、寒战、感染、不适、虚弱和疲倦等症状。
2.血液和淋巴系统
在应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大多数病例中都有血液学改变(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报告。骨髓抑制可以是严重和有累积效应的。磷酸氟达拉滨长时间减少T淋巴细胞计数的作用可以导致机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机会性感染包括潜伏病毒的活化,如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在罕见的病例中,曾经描述过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发生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些患者大部分以前,同时或者随后接受过烷化剂或者放射治疗。磷酸氟达拉滨的单独治疗与MDS发生的风险增高无关。
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少见有显著的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表现。(见【注意事项】)。
3.代谢与营养异常
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有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报告,这一合并症可包括高尿酸血症、高磷酸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血尿、尿酸盐结晶尿症和肾衰。肋腹疼痛和血尿可以是该综合症的首发症状。
4.常见报告水肿的报告。
5.肝脏和胰腺酶水平的改变少见。
6.神经系统
昏迷和焦虑不安罕见,精神混乱少见,外周神经病变常见。
7.特殊感觉
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常见报告视觉障碍。罕见病例出现过视神经炎、视神经病变和失明。
8.呼吸系统
常见肺炎发生与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有关。伴有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的对磷酸氟达拉滨肺过敏反应(

【禁忌】:

对本品或其所含成份过敏的患者禁用;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失代偿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

1.注意神经毒性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剂量范围研究中,发现使用高剂量的磷酸氟达拉滨与重度的神经毒作用相关,包括失明、昏迷和死亡。在静脉内应用约比CLL推荐治疗剂量高4倍的磷酸氟达拉滨(96mg/m2/天,5~7天)的患者中,36%出现了重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而在接受CLL推荐剂量范围治疗的患者中,重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昏迷和焦虑不安)罕见或(精神错乱)少见。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体征。
还不清楚长期使用磷酸氟达拉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相当长时间治疗的研究中(使用时间长达26个周期),患者仍能够耐受推荐的治疗剂量。
2.健康状况差的患者慎用
对于健康状况差的患者,使用磷酸氟达拉滨应谨慎,并且在给药前应认真权衡利弊。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那些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贫血、和/或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或有机会性感染病史的患者。
3.肝功能不全慎用
目前还没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磷酸氟达拉滨的资料。对于这一类患者,如果认为预期的获益大于任何潜在的危险,应当谨慎地应用磷酸氟达拉滨。
4.注意骨髓抑制,需要严密的血液学监测。
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病例中有报导严重的骨髓抑制,主要是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实体瘤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中发现,粒细胞数目降到最低计数的中位时间是13天(范围是第3-25天),血小板是16天(范围是第2-32天)。大多数患者的治疗前基础造血功能有损伤,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或是以前用骨髓抑制药物治疗的结果。可以看到骨髓抑制的累积效应。虽然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往往是可逆的,应用磷酸氟达拉滨时仍需要严密的血液学监测。
磷酸氟达拉滨是一种可能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应严密监测用药患者的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毒性征象。推荐定期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以了解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进展。
5.疾病进展
在CLL患者中常见报导疾病进展和转化(例如Richter’s综合征)。
6.血液制品的输注
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在输注未经照射处理的血液后,已经发现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由输入的具有免

【存放条件】:
室温(最高温度30℃)存放。妥善存放所有药物,勿使儿童接触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