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名称】:
- 盐酸特拉唑嗪片
- 【药品编码】:
- Y00000012724
- 【适 应 症】:
1.本品口服给药适用于轻度或中度高血压治疗,可与噻嗪类利尿剂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还可以在其他药物不适用或无效时单独使用。本品主要降低舒张压。
2.本品口服给药还适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症状治疗。
- 【药品规格】:
- 2mg(按C19H25N5O4·HCl计)
- 【用法用量】:
高血压:
初始剂量为睡前服用1mg,且不应超过,以尽量减少首剂低血压事件的发生。一周后,每日单剂量可加倍以达预期效应。常用维持剂量为每日一次2-10mg。剂量超过20mg未见效能增加,未对40mg以上剂量进行研究。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给药剂量。初始剂量为睡前服用1mg,且不应超过,以尽量减少首剂低血压事件的发生。一周或两周后每日剂量可加倍以达预期效应。常用维持剂量为每日一次5-10mg。给药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剂量超过每日一次10mg会引起进一步的症状缓解。
应当采用初始剂量开始治疗并在四周后进行疗效总结。每次调整剂量都可能发生暂时的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持续存在,应考虑减少给药剂量。
-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有:体虚无力、心悸、恶心、外周水肿、眩晕、嗜睡、鼻充血/鼻炎和视觉模糊/弱视。
另外,下列不良反应亦有报道:背痛、头痛、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晕厥、水肿、体重增加、肢端疼痛、性欲降低、抑郁、神经质、感觉异常、呼吸困难、鼻窦炎、阳痿。
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其他不良反应及在市场反馈报道中与本品使用关系不太明确的不良反应:胸痛、面部水肿、发烧、腹痛、颈痛、肩痛、血管舒张、心律失常、便秘、腹泻、口干、消化不良、胃肠气胀、呕吐、痛风、关节痛、关节炎、关节失常、肌痛、焦虑、失眠、支气管炎、鼻出血、流感症状、咽炎、鼻炎、感冒症状、瘙痒、皮疹、咳嗽、出汗、视觉异常、结膜炎、耳鸣、尿频、尿道感染以及绝经后妇女早期尿失禁。
使用本品至少报道了两例过敏反应。
有报道使用本品有血小板减少症和阴茎异常勃起,还报道有出现心房纤维性颤动,但尚未建立起因果关系。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对照实验中发现血球容积、血红蛋白、白血球、总蛋白及白蛋白有少量减少,但具有统计意义。这些实验室结果表明存在血浆稀释的可能。连续使用本品治疗24个月以上对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无显著性影响。
上市后经验:白内障手术期间,发生与α-1阻断剂有关的小瞳孔综合症的变异形式-手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已有报告。
- 【禁忌】:
已知对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敏感者禁用。
- 【注意事项】:
肾功能损伤患者无需改变推荐剂量;
加用噻嗪类利尿药或其他抗高血压药时应减少特拉唑嗪的用量,必要时应重新调整剂量。特拉唑嗪与噻嗪类利尿药或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时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压。
与其他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一样,建议特拉唑嗪不用于有排尿昏厥史的患者。
直立性低血压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发生率较高血压患者高,其中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容易发生。
如果用药中断数天,应当重新使用初始剂量方案进行治疗。
首次用药或停止用药、停药后重新给药会发生眩晕、轻度头痛或瞌睡;建议在给予初始剂量12小时内或剂量增加时应当避免从事驾驶或危险工作。‘
与其他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一样,特拉唑嗪也会引起眩晕。眩晕常发生在初始用药30到90分钟内,偶尔也会发生在剂量增加过快或用另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时。如果发生眩晕,应当将患者放置横卧姿势,在必要时采用支持疗法。虽然在昏厥前偶尔会出现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120-160次),但通常认为晕厥与过度的直立性低血压有关。
当从卧位或坐位突然转向立位时可能会发生眩晕、轻度头痛甚至晕厥。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躺下,然后在站立前稍坐片刻以防症状再度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初期后或连续用药阶段不会再发生该反应。
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有许多相同的症状,且两者常可能伴生,故使用本品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应排除存在前列腺癌的可能性。
使用本品和其他相似的药物治疗均可能引起阴茎异勃起,虽然该现象极少见, 但医治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阳痿。
白内障手术:对于一些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α-1阻断剂治疗的病人,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观察到手术中虹膜松弛综合症(IFIS)。IFIS是小瞳孔综合症的一种变异形式,其具体特征是:虹膜发生松弛并且会对手术中带有刺激性的冲洗产生反应
- 【存放条件】:
- 遮光,密封保存。